每年7月前后是毕业季,大批毕业生带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走入职场。

据报道,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从学生到“职场人”角色的转变过程中,不少毕业生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形,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工作环境与预期不符、工作与兴趣相左,陷入了各种职场困境。这一系列现象背后的原因为何?记者从大学生想找啥工作、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能帮什么忙、政策如何助推等方面展开调查,助毕业生勇敢面对职场。

□泉州晚报记者 杜婉琼 张晓明/文 受访者/供图

聚焦:毕业生职场困惑不少

毕业后,职场人将会成为毕业生们的新标签。虽然大多数毕业生都会对成为职场人满怀憧憬,但在真实面临职场氛围时,更多的是由各种陌生感交织而成的紧张。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些高校毕业生,倾听他们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职场困惑。

求职受挫 心理出问题

“身边的同学要么考上了政府单位,要么进入了国企,我怎么就考不上?”小刘毕业已经3年,因为找工作不顺心出现了自卑的心理。他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太多,不想再去找工作,甚至不愿意出门,整天垂头丧气。父母觉得他的行为过于反常,带到医院一查,他因为过度的就业焦虑被诊断患有心理疾病。

二本院校毕业的金玲自嘲得了“求职焦虑症”,自己的学校不是985、211,她怕用人单位会另眼相待,面对心仪的职位也没有勇气尝试。

频繁跳槽 因为不喜欢

去年从泉州华侨大学管理学专业毕业的俊峰,在一年内更换了5份工作,从销售、行政到电商运营没有一份工作让他满意,如今辞职在家,等待着更理想的职位。看着儿子频繁跳槽,家人很是不解,每每询问原因,得到的回答却总是同一句:“工作内容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我觉得没有待下去的必要”。

毕业两年的小陈上个月又考上一家事业单位,他却说:“如果不喜欢会再放弃,继续考下去。”这已经是他考上的第三份体制内工作,在上一家事业单位,他待了不到一个月就离职,就因为经常要加班,他觉得失去了自由。

社交恐惧 自认很稚嫩

“发觉同事在前面等电梯,会远远看着她进入电梯,我再走到电梯口等下一班。”“看到领导马上低头玩手机,只为擦肩时不打招呼。”刚步入职场一年的婉婷目前在泉州某公立中学担任化学教师,如今的她早已适应每天在大批学生面前讲课的工作环境,但在和同事、领导相处上,她觉得自己很稚嫩。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老师聚餐时,别的同事都能谈笑风生,她却只能通过吃饭和玩手机来掩饰内心的尴尬,为此她常常自嘲是个“社恐”。

工作不顺 被否定能力

腾龙去年从泉州某院校视觉传达专业毕业后,顺利进入泉州某私企担任平面设计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面对工作已经开始出现消极情绪。此前,在学校里他曾多次参加平面设计大赛并获得不少奖项,感觉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够轻松胜任工作。未想,进入公司后经常被客户要求改稿,他被迫加班到深夜是常事。久而久之,他的脾气开始暴躁起来,认为对方有意刁难自己,并时常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焦虑迷茫 看不到前景

“刚入职时,公司分配导师带我,但他实在太忙了,最后还是得靠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宏威顺利被国内某知名地产公司聘用,但入职以来,他表示身心俱疲。“那段时间时常陷入焦虑和迷茫之中,想着尽快适应公司的工作节奏,但感觉自己被孤立了。”他说,由于导师形同虚设,公司又没有给新人充足的适应时间,他不得不利用下班时间自学业务知识,但这个过程很吃力,因为公司奉行狼性文化和加班文化,他常感到力不从心,感觉看不到前景。

解读:种种困惑从何而来

个人因素:定位不清晰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一些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的概念,步入社会才发现工作和书本上的知识不匹配。”苏致圣(化名)有着三十多年职场经验,目前在泉州高校担任教授,他认为毕业生初入社会存在不适应为正常现象,如果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可以有效降低“不适感”。然而,现如今许多大学生的职前准备并不充分,也不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和心理准备应对工作的挑战,所以才会认为“工作要求高、业绩压力大”。除此之外,很多应届生未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场,也是无法适应的原因之一,“盲目跟风,一味追求大城市和名企只会让自己迷失方向。”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陈丹花认为,毕业生对职业发展规律和实现路径缺乏认识,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可能的成长和职业发展的机会,所以会认为“薪资福利低、看不到发展前景”。

长期在泉州从事就业指导服务的专业人士陈先生表示,在他指导过的学生案例中,不少人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鲜少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等。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于就业报以“佛系的态度”。

学校因素:与社会脱节 重理论轻能力培养

“学校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操上却不够重视。”苏致圣曾到各大高校实地走访,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发现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学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在实操上,为了助力学生创新创业,不少高校联合企业创办了创业园、大学生创客空间等实践平台,但目前有些仍处于初创阶段,没有形成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未能真正落实到位,以至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华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刘艳芬表示,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皆滞后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导致学生进入职场后出现工作技能匮乏、工作适应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

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华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王鑫举例,目前在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大多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这直接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心理健康与发展中心主任王福生指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多数高校重心放在访企拓岗、组织校园招聘会上,希望为毕业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就业观念,未能结合他们的个性特征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就业辅导和服务,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企业因素:未知人善用 培养新人耐心不足

“合适的人应该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苏致圣认为,毕业生适合的岗位各不相同,若企业不懂得知人善任,将“鲨鱼”放在鱼缸里饲养,就算毕业生拥有再好的技能也无处施展。此外,现如今部分企业对职场新人的容忍度不足,不愿意为新人提供一定的成长时间和空间,甚至看到新人与自己预期不符,便做出辞退的举动,“企业若要行稳致远,必然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企业培养新人是一个互利共赢的举动。”

刘艳芬与苏致圣持相同观点,在她看来,许多企业从利益的角度出发,普遍希望新员工能立马为企业创造效益,鲜少在新人上投入金钱和实践成本,这变相增加了新人的适应难度。

陈丹花也认为,毕业生初入职场,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身份转变,很容易发生角色偏差和错位,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不深。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实践,但一些企业缺乏培养毕业生的耐心。

家庭因素:父母爱包办 孩子缺乏独立性

家长的择业观可能影响孩子的就业。王鑫说,不少家长囿于成长环境、人生阅历等因素,倾向让孩子选择稳定的工作。然而,不少孩子偏好寻求一份能获得自我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若家长将自己的择业观强加在孩子身上,可能导致孩子进入一个不符合预期的职场,进而产生焦虑和困扰。

包办思维、唯分数论等落后的教育观念也是孩子就业路上的拦路虎。苏致圣表示,落后的教育观念不仅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使孩子在狭隘的学习目标下,错失体验多彩生活的机会,也会缺失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缺乏创造性、个性和批判性思维,在职场上就容易受挫。

“有很多父母包办一切,导致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失。”张秀云认为,多数家长心理营养给予不足导致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差、自我价值感偏差。

焦点: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

近年来,就业市场出现“企业端热、学生端冷”“高期望”“慢就业”的状况,找到称心的工作不容易。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正确面对职场“挫折”

面试不过、职场社恐、初入职场不适应……这是很多毕业生遇到的情况。

“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择业期待,做长期主义者。”陈丹花说,一部分毕业生找工作追求的“钱多事少离家近”既不符合个人成长的逻辑,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的“毕业即失业”的焦虑都要主动缓解,毕业生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也要相信“天道酬勤”。

“要相信就业所带来的挑战会让自己更加坚强。”黄小林建议,毕业生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充足的心理能量应对未知的工作。应对社恐和焦虑,最基础的日常调整,就是在于对自身的认知评估上重新定义;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在社交关系得到情绪的放松与能量的补充;加强延迟满足能力的训练,并不是所有的成功和理想都是一蹴而就,给自己更多的时间稳步向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张秀云表示,初次就业遭遇挫折是正常情况,毕业生要正视挫折,保持冷静客观,分析受挫原因,总结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提升自己,用行动缓解焦虑情绪。一旦有了负面情绪,要及时陪护自己的情绪,通过改变负面认识、活动锻炼、正念觉察、饮水饮食、人际交流、寻求专业帮助等缓解,怀着积极好奇的心态去看待人事物,进一步实现良性成长。

培养软实力提升竞争力

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和要求越来越高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如何在就业大军中成功跻身职场?

“注重培养软实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王福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应从专业素质、实习实践、职业技能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让自己的简历有核心闪光点,并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不断促进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他建议,毕业生要多关注政府支持产业和热门行业动态,并结合专业兴趣和个性特点,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熟人,有针对性地投递简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准切入社会的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苏致圣表示,一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时,高校毕业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将工作视为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方式和过程,摒弃一步到位的想法,正确评估个人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建议:适应职场需要外力

让“毕业季”成为“就业季”,让新人更好地适应职场,离不开政府、企业、高效及家庭,本报记者邀请教授、专家们为解决毕业生的烦心事建言献策。

家庭:包容引导孩子调整职场节奏

在适应职场的道路上,黄小林建议,家长应给予孩子良好的亲密关系支持,成为他们的港湾。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主动倾听孩子的心声,共情孩子的感受,赞赏孩子的优点与成就,以此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同时,不将过分的期待强加在孩子身上,也不过多包办他们的未来,让他们能够更加独立、安全、大胆地应对社会环境。

“当孩子开口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并不希望一开始就被说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黄丽芬表示,表达理解,提供情绪支持,是家长能做到的第一步。其次,若家长在职场上有类似的经历,可适当分享经验,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和解决难题,帮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

王福生则认为,对于毕业生初入职场产生的不适应,家庭在理解和包容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学习职场沟通技巧、积极主动融入集体。家长还需引导孩子明辨是非、理性思考,合理处理职场中的差异与矛盾;对于孩子出现的不合理行为及时制止和修正,切勿放纵和助推。

企业:给新人成长空间和引导

记者探访了解到,作为承载就业的最大容器,我市多家企业为帮助高校学生找好“第一份工作”,推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

“我们搭建舞台,给予新人充分展示的舞台。”柒牌集团每年对高校毕业生开放管培生岗位,该集团人力资源总监陈是权介绍,新人入职后会统一进入柒牌大学进行企业融入培训,期间会邀请多位高管分享职场经验,并就公司的业务模式、工作内容及企业文化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不仅如此,公司还会帮助管培生制定科学合理并适用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职场圆桌论坛,邀请多位高管现场解答职场新人的困惑。

记者在刚上市不久的南王科技走访看到,该公司实行3-6个月的轮岗计划,会邀请往届管培生分享经验,开展高管座谈会和导师见面会,为新人提供多方式沟通交流平台,帮助新人融入职场。而恒安集团在招聘时注重考察毕业生是否具备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关注其未来的发展潜力。该集团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刘苗苗称,为留住人才,恒安每年进行两次人才盘点工作,一方面阶段性评估员工发展现状,及时发现能力发展现状不佳的人员,并进行成长干预,匹配相应的提升措施;另一方面实施奖励机制,给予表现优异的人更多的资源倾斜。

企业为新人提供各种交流学习平台,有助于他们早日融入职场。

一个企业,要想能够长远的经营下去,并且立足于不败之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知人善用。

“企业需要倾听职场新人的感受和需求。”黄小林表示,当前社会生活水平提高,职场新人已不再只满足于经济上的收获,还重视个人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若发现职场新人存在不适应的情形,企业应及时了解并提供帮助。

“对于企业来说,合适的用人之道才是长远之计。”市民陈先生认为,企业应通过设立明确的导师制度,选聘工作经验丰富、素质高的员工带领新人尽快上手业务。其次,还可以定制化新人培训计划,施行“师父领进门”的传帮带机制,提供技能培训和相应的晋升通道,以此激发新人的积极性和成长动力。最后,建立与新人有效的沟通渠道也至关重要。

高校:与时俱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不少受访专家表示,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积极探索招生、培养和就业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及时更新优化专业结构和相应课程模式,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苏致圣认为,从长远来看,要真正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方面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国家发展的要求。

陈丹花认为,高校的职业规划辅导需加强,要为学生就业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提高面试沟通、信息搜集等综合能力。这些都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

“结合‘0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追求自由、信息获取能力强的特征,广泛开展沉浸式、实战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辅导课,拓展课外实践和活动,让学生想参与、有收获、能使用。”王福生建议,高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紧跟行业发展动态的见习和实习内容及岗位,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过程。

在就业指导方面,刘艳芬建议,学校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辅导活动,邀请社会职业指导师进入校园,提供职业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分析和研判目前的就业形势和行业动态,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的方式了解自身的就业观,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好地适应职场,也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日前,泉州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泉州市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十条措施》,分别从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支持企业吸纳就业、扩大政策性岗位规模、提高招聘实效、激发人力资源机构活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就业能力、提供暖心就业服务、强化就业兜底帮扶、做好就业宣传引导等十个方面拿出“真金白银”,助力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创业。

陈先生建议,政府应加强企业监管、提供法律援助,切实保障职场新人的合法利益;提供培训机会,帮助职场新人提高技能水平,增强自信心;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新人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为保护隐私,文中受访学生均为化名)